五個時刻喝水防血栓
水是生命之源,但很多人對喝水的時機似乎從未在意過,常是渴了才喝。實際上,在適當的時候喝水不但能解渴,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風險。
起床后。早晨是人體生理性血壓升高的時刻,血小板活性增加,加之睡了一夜的覺,排尿、皮膚蒸發(fā)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,血液黏稠度增高。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(yī)院臨床營養(yǎng)科營養(yǎng)師夏朋濱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起床后飲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,從而降低血栓風險。一般來說,牛奶、果汁、冰水以及鹽水,都不適合作為早上第一杯水飲用,溫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此外,網上有傳言說,“早上喝的第一口水應當吐掉,否則口腔內滋生的微生物會從胃部入血,從而損傷血管。”夏朋濱表示,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。一般來說,在胃黏膜完整的情況下,細菌根本不可能進入血液。即便進入了血液,我們機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很快將細菌識別并消除。
晨練前后。不少人都習慣晨練后喝水,夏朋濱提醒,晨練前就應少量飲水,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、血液黏稠的風險,從而有助預防血栓。氣溫高時,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,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。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,要少量多次,一般150毫升~200毫升即可。如果喝水太快,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,在腸內被吸收,使血液變稀、血量增加,心臟不好,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、氣短等癥狀,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。
飯后半小時。飯后不要立刻喝水,否則會沖淡、稀釋唾液和胃液,使蛋白酶的活性減弱,影響消化吸收。建議飯后半小時再飲水,200毫升左右,有助于緩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。但要小口小口地喝,否則頻繁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。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后2~3小時,每間隔20~30分鐘喝3~4小口。
下班前。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,從而給血栓的侵襲提供了可乘之機。建議這些人養(yǎng)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,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,別喝太多,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“尿急”。
睡覺前。睡前應抿兩口水再睡覺。因為當人熟睡時,體內水分會丟失,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,血液黏稠度變高。臨睡前適當喝點水,可以緩解該現象,從而降低發(fā)生腦血栓的風險。此外,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,感覺口渴時馬上喝幾口。
還需要提醒的是,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攝入量為2000毫升~2500毫升,若太少,體內廢物代謝不出去,影響身體健康;若太多,則會加重腎臟負擔,也不可取。已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,除飲水外,應定期去醫(yī)院作血液黏度的相關檢查,如發(fā)現血液黏度已增高,應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,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藥物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起身慢、排便慢、說話慢!“慢性子”有助長壽
老人“慢性子”更易健康長壽,的確有一定科學依據。那老人在生活中該怎么“慢”呢?起得慢。清晨人體血管的應變力最差,驟然活動易引發(fā)心血管疾病。[詳細] -
數據告訴你:骨頭湯不補鈣,倒是能“補鉛”
在世界各地的“傳統智慧”中,骨頭湯都是一種備受推崇的補品。在中國,人們用它來給老人病人孕婦產婦“補充營養(yǎng)”,用來給孩子“補鈣”。[詳細] -
冬天洗澡少用沐浴液
常用清水洗澡。皮膚較脆弱的老人、幼兒,冬季每天洗澡一次即可,盡量使用清水,沐浴液等清潔用品最好一周使用一次。[詳細]